移時換地情不變:看《RE:親愛的人生》

移時換地情不變:看《RE:親愛的人生》

移時換地情不變:看《RE:親愛的人生》

  • 2019-09-28

中華戲劇學會專欄藝評人: 劉心慧                                                                                                                                                                    

演出團隊: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

觀演時間:2019 年 08月31日(六)19:30

觀演作品:《RE:親愛的人生》

觀演地點:國家戲劇院

劇照提供: 尹傑攝影 /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 提供

 

 

這是一個情緒反覆地反芻與激盪的午後。

演出開始前,演員們在搭好景的舞臺上打羽毛球,彼此互動的景況,像是公餘課後,親友鄰居們在玩樂地競賽著;襯上黑的屋頂,灰的牆面,綠的可透視屋內的窗——像極了小時候家附近,放學後總會和小夥伴們玩耍的眷村門前的一片空地。

演出時長兩個鐘頭,每卅分鐘敘述一個小故事,包括了〈記憶〉,〈埤塘〉,〈附身〉,〈刺青〉,每一個故事都平淡得像身邊曾經發生過的,也正因為這種似曾相似,所以特別感人。

〈記憶〉是一段在去掃母親的墓的列車上,女兒對母親的回憶。回憶母親與自己的相處,以及母親口中和自己記憶中,母親與三任丈夫的悲歡離合;母親離世後,與極少見面的兄妹們難得一見,因為財產對一直照顧母親的女兒冷嘲熱諷。

〈埤塘〉桃園當年為了貯存用水與灌溉,挖掘的人工湖,由於數量之多,形成一種特殊景觀,成為人們生活中重要的一環,今日則成為一段無法抹滅的回憶。大女兒回到好多年沒回過的家,與來接自己的媽媽散步的路上,思緒在埤塘,在外貌性情都與自己截然不同的雙生妹妹,在從小到大於此間發生的事情上,在與媽媽的對話之間打轉;回憶的溫馨,在觸及那天下午妹妹一通沒有重點的電話,和從不會發簡訊的媽媽,忽然發來的一封簡訊上嘎然而止,塵封的死別終於被挖掘,原因已無法探究。

〈附身〉得了肺腺癌的里長夫人,被丈夫帶到宮廟扶乩求醫;去醫院門診時,巧遇當年失蹤的鋼琴老師;乘丈夫開的車回家,與丈夫的朋友們擠在空調失靈、燠熱難當、各種汗味體味混雜的車廂內,終於忍無可忍,毅然下車決定離家出走,巧遇廟裡剛下班的年輕乩童,兩人一同騎車展開了一小段忘卻煩惱,忘卻年齡的散心之旅。

〈刺青〉旅館中專業的清潔婦素蓮的過去,他和丈夫的相識相戀,一同在身上刺青見證彼此的情感——也成為最後認面目全非的丈夫的屍體時,最有利的憑證;喪夫喪子的悲痛隨著時間過去,截然不同的生活,始得素蓮的過去有如一段被掩藏的秘密,永遠被埋在心底。這是唯一一齣以第三人稱的旁白,全觀視角推動劇情的段落。

四段小故事各不相干,但大致上表現手法一致:皆情節較平淡,現實與過往交織,始終隨著主角的意識轉變而流動,兼之與劇情相關的歌曲,並且運用大段獨白鉅細靡遺地描繪周遭景況、描繪心境,或者根本跳脫當下情境,只關注眼前看見的——這除了使觀眾更容易進入情境,也更容易了解角色當下的感受,甚至性格,例如〈附身〉中,桌頭在叮嚀里長一家需注意的事項的當下,當事人里長夫人卻心不在焉的思著想著:「……欸啊這個桌頭,衣服皺巴巴的應該都沒有在燙喔,頂多是曬衣服的時候,隨便啪啪甩兩下……倒是這個乩童弟弟,褲子燙得直挺挺的,不知道是他自己燙的,還是他媽媽幫他燙的,我以為乩童都應該穿鮮黃色的褲子…………噢我好想把我的胸罩解開,汗順著脖子流下來了,到胸部,咯吱窩塞滿了汗汁體液,我背後應該汪洋一片了吧……(回到現實)」,對周遭人事物過度精細的觀察,瑣碎台詞造成的類似於強迫症的強大壓力,使得觀眾可以感同身受,為什麼里長夫人不顧病體,只想逃離。

劇本並非原創,改編自201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艾麗絲.孟若(Alice.Munro)的短篇小說集《親愛的人生》(Dear Life),2018年臺北國家戲劇院首演,今年(2019年)再度演出,劇名更動為《RE:親愛的人生》,想是對首演的回顧。原著小說描繪的是作者家鄉修倫郡附近的故事,導演王嘉明巧妙地將背景挪移來到台灣桃園,再度創作。

筆者從小在桃園長大,因此在觀劇的同時,也憶及兒時家後頭尚未被填平的埤塘,那兒屢有各種各樣的傳聞;國小同班同學中,有位性格較怯弱,反應較遲緩的孩子,據說就是曾經失足跌進池塘中嚇的!也有能迅速到達學校的近/禁路;熟悉的鄉土氣息,讓筆者產生更多認同感,但這僅僅是背景,能夠動人的最終還是情感:歲月的流變,美好的逝去,親友的相處,現實的無奈……總是能夠以各種不同的面貌使人產生共鳴——只是移時換地,生活中人們共通的情感怎麼都不會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