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記憶消失前的最後一抹餘暉 —《再會吧!北投》
- 2019-10-08
中華戲劇學會專欄藝評人:李欣怡
演出團隊:綠光劇團
觀演時間:2019年09月06日(日)19:30
觀演作品:《再會吧!北投》
觀演地點:臺南文化中心演藝廳
劇照提供:綠光劇團提供
每個臺灣人都有屬於自己對於「臺味」的想像與思念,臺灣這個島上匯集了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每個人對於這個島的定位,也都不盡相同。對有些人來說,這是個暫時的棲身之處,也或許是個尋夢園,或許是個中繼的跳板,更可能是永遠的原鄉與心的歸屬,但不論這個島是什麼形象,她都會是每個人心中或長或短居留的「家」,而這個「家」也隨著世界潮流的變化與越來越多的人來人往,悄悄地變形、轉換,長出了新的樣貌。而就在我們心中的「家」離我們的記憶越來越遠之前,劇場為我們的集體記憶留下了我們不想忘記的吉光片羽。近年來有著「臺味」的作品不少,大多扣著一個特定的區域,如:淡水、安平、北投,復刻已經換了樣貌的城市地景,凸顯特定地域裡的人文風情,不只是帶領觀眾做一次歷史巡禮,也試圖喚回在我們心中不想被放下的「臺味」。
《再會吧!北投》將時空設定在六十年代的臺灣,重現有溫泉酒店、酒家菜、那卡西,燈紅酒綠的繁華北投。舞臺上一開始映入眼簾的便是賓客盈門的「別有天溫泉旅社」,透過窗戶透出的剪影,看得到酒女與酒客之間的打情罵俏,人來人往,出名的酒家菜,熱鬧繽紛的華麗風情。在這虛構的「別有天溫泉旅社」裡,的確也是「別有洞天」,隱身在繁華的夜生活之後的,卻是各個身不由己的小人物們努力想改變自己命運的故事。愛嬌與素卿兩姊妹相依為命,離開酒家女的風塵漂流,各自領養了一個養女,純純和淑惠,一起經營旅社,圓一個成家的夢想。但因為旅社金主王清水的財務壓力,差點迫使純純步上養母愛嬌的後路墮入風塵,但也因此刺激到了淑惠,她決心離家,另尋人生的出路。這樣的故事在老臺灣人眼裡看起來並不陌生,我們總能在老一輩的人身上尋見類似的身影。從殖民、戰亂、戒嚴、經濟蕭條中慢慢爬起來的臺灣人,面對整個世界秩序重整之際,在一片看似繽紛的花花世界中,慢慢找到自己的位置,站穩自己的腳步,找到自己的出路。
舞臺上除了「別有天溫泉旅社」裡的情義溫情,也有陳明章如吟遊詩人般的穿梭,為這個故事增加了一些復古質樸的情感,民謠似的吟唱,襯托這個不近也不遠的故事,彷彿觀眾也在歌聲中穿梭著,悠悠地回到了那個正在努力從底層爬起來的臺灣,同時也看著這些年來臺灣樣貌的變化,悄悄換了新妝,向著全球化、科技化的方向前進。事實上,本劇的音樂設計便是最能挑動觀眾對於時光流逝敏感度的一環,臺語民謠、歌舞與全臺語的演出,在戲劇作品中或許並不少見,但這些畢竟不再是生活中的主流文化,年輕觀眾(或許也包括演員)對於臺語的掌握不見得流利上手,筆者在欣賞此劇時,從前後排觀眾席偶爾低聲傳來詢問劇中使用的臺語詞彙是何意義,不禁讓人感嘆進場欣賞這個曾是這塊土地最親切現在卻需要刻意教導、保存的語言,心中有些唏噓,更是凸顯臺灣的今昔差異。
然而,作為一個音樂劇作品,有時為了凸顯音樂性,角色設定便會有些刻板,演員一出場便多少能知道這些角色的調性與可能的發展。小人物的相依扶持、淪落風塵、送往迎來的悲歌與情義相守,這樣的故事雖令人動容,但也令人想像是否有不一樣的發展,展現不一樣的北投風貌。那個曾經風華絕代、如今卻鉛華盡卸的北投,是不是還有另一個面貌值得我們記憶?另外演員有時為了兼顧歌舞,總有顧此失彼的失誤。這或許也是臺灣發展原創音樂劇的另一個課題,演員要如何兼顧歌舞、演技,具有強大的說服力,這不是複製一個好萊塢、寶塚,而是真的具有「臺味」的風格,也是劇場工作者及觀眾需要一起要思考的方向。
「別有天溫泉旅社」在經歷幾度風霜後,更名為「新天地溫泉餐廳」,呼應了劇名的《再會吧!北投》,暗示著這個區域的更迭與新生。舞臺上的角色來來去去,只剩這間飯店屹立不搖,守著一方的天光,迎接新的生命到來。北投已然脫胎換骨,記憶中曾經的繁華如今都已不再。看完本劇後總讓我一直想起《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2014),在越是紛亂的時節,越是能看出人性的光芒與溫暖。原是送往迎來的飯店,本就是萍水相逢的暫居之地,但經歷幾番考驗後,卻在人們心中留下情深義重的印記。或許這就是很多人心中的臺灣印象,人在/淪落江湖中或多或少有些身不由己,但江湖人彼此情義相挺,相互成就一個「家」的圓滿,就足以令人此生無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