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臺語電影的黃金時代 -《臺灣有個好萊塢》

重溫臺語電影的黃金時代 -《臺灣有個好萊塢》

重溫臺語電影的黃金時代 -《臺灣有個好萊塢》

  • 2019-07-12

中華戲劇學會專欄藝評人: 林哲立                                                                                                                                                         

演出團隊:瘋戲樂工作室

觀演時間:2019年06月16日(日)14:30

觀演作品:《臺灣有個好萊塢》

觀演地點:城市舞臺

劇照提供:秦大悲攝影、瘋戲樂工作室提供

 

《臺灣有個好萊塢》為瘋戲樂工作室2019年度巨獻,改編自獲得2013年臺北電影獎最佳編劇的《阿嬤的夢中情人》,全劇以王牌編劇陳正華的遭遇為故事軸心,帶領觀眾一同回顧臺灣臺語電影的黃金年代與潮起潮落。音樂劇改編自電影,由於表現形式的不同,因此必須在故事結構上相對地去蕪存菁,本劇梳理與轉化的手法可謂是十分清晰,節奏也掌握得恰到好處。主線故事是王牌編劇陳正華跌落谷底又重起爐灶獲得成功的編劇人生,再搭配三個副主題:正華與郝秋月的愛情故事、藝術與商業的掙扎拉扯、臺灣臺語片興盛時期的時代特色。

 

不同於電影從阿嬤失憶及阿公憶當年談起,故事直接從當年的片廠開始。王牌編劇陳正華在拍新戲的時候,與被他捧紅的演員女友白雪求婚被拒,又遇上資金困難電影快要拍不下去。感情事業雙雙落空的情況下,為了躲父親的秋月誤闖正華房間與其相識,透過甄選變成演員,製作人魏德才拜託過去老相好張文鳳,周轉資金讓他們拍電影。而舞廳老闆娘文鳳由於對臺語片的熱愛,以及本身十分了解觀眾需求,便投注資金並且操控影片內容,加入大量的笑點、賣點、露點,使這部新片完成甚至熱賣,還帶動第一集的銷售票房!因此順理成章的又籌拍新戲,然而在拍攝新戲的時候,正華在為了保護秋月以及捍衛作品的壓力下,在秋月爸爸─郝玉堂將軍面前失控損毀國旗,被捕入獄。入獄之後,劇組人員各自紛飛,秋月失蹤,郝玉堂愛女心切,希望把正華弄出來,尋回在歌廳當舞女不願回家的女兒,而傲嬌的正華也因為獄警斗伯的愛情故事勸說下,決定出獄,挽回秋月、重建劇組。最後因為劇組的巧妙安排,讓父女和解,重新拍片,並且幾乎劇組所有人都得了金馬獎,郝玉堂也得了獎,各自飛黃騰達!沒有得獎正華與秋月,則有情人終成眷屬,圓滿大結局。

 

此劇的故事線的確是梳理得很乾淨,因此能建立觀眾對於角色的認同感;每個角色動機也建立得很完整,能夠說服觀眾。故事方面來說:主線中,正華經歷資金不夠、被捕入獄、重建劇組,與秋月的愛情也十分完整的建立了相遇、相知、相愛、分離、合好。角色建立來說:正華由於政策而遇到的事業瓶頸,因斗伯勸說而挽回秋月;郝玉堂反對女兒拍片是由於和已逝配偶要好好守護女兒的承諾,最後幫助正華重起爐灶,也是因為對於女兒的愛;秋月熱愛臺語片與欣賞陳正華,因此踏入臺語片產業,並由於愛情的力量努力向上,與父親的心結也終於解開。但有兩點或許能更清楚的表達,第一個是文鳳為何能輕易的原諒並幫助棄他而去的舊情人,是因為舊情綿綿、熱愛臺語片還是有利可圖?第二點則是,為何各自紛飛的劇組輕易的重組拍片?若是在這兩點上更完整的表達,加強克服困境的橋段,例如寫進文鳳的歌詞裡,以及再寫一首讓組員們回心轉意的歌,此劇的結構可說是非常完整。

 

劇中埋了許多臺語片輝煌年代才有的梗,也延續了電影中誇張的表演風格,若不曾經歷,或是對於這段歷史有相當的研究,劇情會看似無厘頭,但其實有脈絡可循。1950~1970年代的臺語電影題材最早由歌仔戲開始,代表作有1956年紅極一時的《薛平貴與王寶釧》,後來則有紀錄臺灣景點類型的《王哥柳哥遊臺灣》、演唱電影如文夏主演的《再見臺北》、情慾片《危險的青春》和《錯愛》,甚至到後來受歐美007影響而拍攝的間諜片系列《天字第一號》,連變裝禽獸英雄片《大俠梅花鹿》都有!至於在本劇中看到的外星人呢?還真的有!1976年的《關公大戰外星人》根本就是鹹蛋超人關公版!可見當時臺語片的題材包羅萬象,從外太空到內子宮,大膽前衛!而張文鳳就是當時出資人的縮影,不懂電影、胡亂指導,只要有<賣點、露點、笑點>就好,也導致了後期臺語片品質日漸低落。開場由國歌改編,下半場開場曲<毋忘在莒>,也暗示了當時黨政時代對於臺語片的影響,在<The Show Must Go On>當中,郝玉堂將軍象徵了政府,張文鳳象徵了商人,由於商業與政府的操弄下,逼得臺語片產業走投無路。除此之外,秋月的破臺語也揭示出了即使臺語不好也可以當臺語片演員,只要再配音上去就好,以及在片廠內搭棚拍攝、間諜片經典臺語暗號等重要的臺語片特色。此劇乍看亂成一片,但對應到當時景況,可謂是呈獻得原汁原味,也顯示了導演亂中有序的導演功力。

 

雖然對於當時背景的考究算是相當完整,然而臺語片獲得金馬獎這個部分倒是有可議之處。回顧金馬獎的沿革,設立於1962年,由於當時電影主流為歐美片、日本片,再者是香港與上海來的華語片,或是廈門來的廈語片,語種混亂,為推動國語、獎勵優良國語影片,參賽資格必須以國語發音或配音,一直到1983年《兒子的大玩偶》都還因發音而起參賽爭議,直到1996年才放寬至發音包含閩南語與其他方言。因此,若是本劇中劇組能獲得金馬獎,從1965年開始算好了,至少要等30年,劇中人物也早已人老珠黃,哪有力氣拍電影、談戀愛?或許劇中能設立一個虛構的電影獎,方能避開此方面的檢視。

 

近年來,臺灣音樂劇的發展已不再追英趕美,而是回歸臺灣本土特色,發展出獨特的樣貌。總體而言,《臺灣有個好萊塢》是個故事結構完整、節奏洽當、音樂好聽、劇情好笑的臺語音樂劇,並且忠實的記錄下屬於臺灣臺語片電影的輝煌年代,若是能再做一些調整,絕對有機會能成為臺灣音樂劇的經典劇目之一。盼此劇能引發觀眾對於臺灣電影發展相關的注視,也為臺灣音樂劇樹立了一個新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