撐開過去,連接未來的馬扎子《傢俱‧家聚》

撐開過去,連接未來的馬扎子《傢俱‧家聚》

撐開過去,連接未來的馬扎子《傢俱‧家聚》

  • 2019-05-19

中華戲劇學會專欄藝評人:   楊儒强                                                                                                                                                        

演出團隊:活化歷史

觀演時間:2019年04月13日(六)14:30

觀演作品:《傢俱‧家聚》

觀演地點:西本願寺樹心會館(臺北市萬華區中華路1段174號)

劇照提供:果陀劇場【活化歷史】 生命劇場 提供

 

閱讀歷史,我們可以知道,在各文化早期的先民信仰裡,萬事萬物皆有靈的概念於先民生活中舉足輕重。先人甚至以卦為問,解決現世所遇煩憂。天地有靈、日月有靈、山河有靈、屋瓦有靈、器物有靈……。《傢俱‧家聚》的創作源頭,可能與先民生活中的概念較近。當人們生活中的器物有靈時,一個簡單不過的傢俱就乘載著記憶、思念、期盼、和溫度。它們是陪伴家庭成長的意識,在換屋搬家、新婚裝潢、汰舊換新中,提醒著人們,家的組成和意識的傳遞。活化歷史,是個很值得被關注的演出團隊。演員的組成來自臺灣各地的社區,演員的年齡跨幅超過一甲子。他們在退休後、下班後、放學後,學習劇場的展演,努力排練,呈現作品。

 

所以,當觀眾看到即將新婚的一對璧人是正在就讀國小的孩子扮演時,疏離感的背面,是一種對於情感詮釋本質上的甜。我們願意暫時相信,這對小情侶即將步入婚姻。故事也從他們的婚前準備展開。傢俱交換師帶著新的傢俱把小情侶家中的圓桌給換走了。圓桌的靈加入了被傢俱交換師蒐集在一起的器物靈體團裡,共同生活。老上海的貴婦珠寶箱、戰爭中逃難攜帶的馬扎子、搖過老人和小孩的搖椅……,一一訴說著他們各自的故事。其中,一段馬扎子的故事記錄了血淚橫溢的戰爭逃亡史。馬扎子是一種類似摺疊凳的小椅子,它來自一對因戰爭逃亡的小兄弟手中。日軍侵華,戰火綿延。弟弟在隨村人逃難時把馬扎子掉進山溝裡,哥哥先護弟弟逃命,再返回山溝裡翻找,但尋而不得。

 

故事和我們所熟知的戰爭歷史,大同小異。可這些話從一位經歷過戰爭,年近九十的長者口中說出,歷史的重擊遠不相同。他眼中所見,是地獄人間的劫難;是戰火無情的離散;是手足情誼的苦甘。由孩子們扮演的小兄弟在臺上跳躍逃躲,演出老人嘴裡故事的畫面。這讓我們重新思考,歷史之於我們為何?倘若不是被流傳下來的,一段又一段的動人故事,戰爭是否只會是課文中的文字敘述?我們又該如何珍惜和平的不易?然而,戰爭距離你我,是否也不曾遠離?戲,沒有給予太多的思考停留。圓桌的故事把觀者拉回現代。它是一個母親對於子女的期待,圓桌圓滿,家和萬事興。母親把圓桌留給兒子,並交代他要把圓桌和樂的意識傳承下去。母親離世後,兒子成為了父親,孫子成為了兒子。因為新婚裝潢而汰換的圓桌讓曾為兒子的父親悶悶不樂,食不下嚥。

 

故事的最後,即將新婚兒媳從傢俱交換師手中找回了傳承家族意識的圓桌,戲落幕。這是個不讓人意外的結局。溫馨溫暖是《傢俱‧家聚》的核心價值,也是活化歷史演出團隊的創作概念。飾演口述戰爭的長者,演員郝惠江在演後告訴觀眾,戲中的每一段故事都是臺上演員的生命歷程。他的馬扎子能撐開過去,連接未來。就像戲中的每一個傢俱一樣,它們扮演著不同家庭裡的陪伴。是團結、是溫情、是和樂、是相依、是甘苦與共、是萬事可興、是一種家庭意識的傳遞。它很傳統,像是長輩們的記憶,在耳邊說著一個又一個的故事。它又很新,連接著逐漸長大成人的孩子,在城市與鄉間,不同的角落裡把記憶和故事傳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