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凝視生命的溫度–十貳劇場《十二》

回歸.凝視生命的溫度--十貳劇場《十二》

回歸.凝視生命的溫度–十貳劇場《十二》

  • 2019-11-06

中華戲劇學會專欄藝評人: 柯香君                                                                                                                                                                    

演出團隊:十貳劇場

觀演時間:2019 年 10月 04日(五)19:30

觀演作品:《十二》

觀演地點:水源劇場 ( 臺北市羅斯福路4段92號10樓 )

劇照提供:十貳劇場 提供

 

 

《十二》是導演張凱福於2017年所編製《十二怒漢》的進階版,結合表演藝術、電影、拍攝現場等手法,不論深度與廣度,都更聚焦且全面性的觀照臺灣「死刑」議題。故事背景連結臺灣近幾年來不斷發生的隨機殺人事件,兇手於公園造成4死21傷,於是來自不同階層的十二位陪審員,在一個屋外下著雷雨,室內溫度永遠不對的悶熱午後,聚集一起商討犯罪者是否存在減刑的理由,必須所有陪審員立場一致,方可結束會議。於是正反雙方展開激烈辯論。然而來自不同環境的陪審員,各自帶著既定的價值觀念,有始終堅持一定要判死刑的,有堅持保障人權減刑的,有於論辯其間游移不定的。而在每輪爭辯過後,票數產生變動,如何說服少數者成為雙方的角力戰。所以不贊成減刑者,以被害家屬的同理心來抗辯;而贊成減刑者,透過模擬犯罪者壓抑的心理狀態,為其減刑說詞。席間,陪審員的失控,面紅耳赤的爭論,除了議題焦著無力之外,更觸發著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一場無法定調的辯論,最終在一位年老陪審員疾病復發休克送醫下結束。不知編劇是否有意將論點延伸至死刑外的另一個思考面向,那位中場休息打盹做著白日夢的陪審員,一段收尾的哀傷自白,娓娓道來照顧失智太太的辛苦,一句「死了也好」,彷彿是被雷聲驚醒的夢,觸擊著自我對於生命的重新凝視。

 

「火箭的升空,揭開了會議的序幕,火箭的爆炸,宣告了議題的效應擴散。」伸展式舞臺以座位封閉了三度空間,舞臺的正前方,懸掛起電視螢幕,透過營幕適時傳達陪審員之間的對話、各方表情,乃至於成為模擬犯罪者心理狀態畫面。觀眾坐落於三個面向,其間安排攝影師進行同步拍攝,鏡頭時而拉近,時而放遠,介入了觀眾與演員之間,阻礙了議題的延展,同時抽離觀眾對於議題的聚焦與修正。此外,反覆的「冷氣溫度」、「尋找戒指」,這些極度自然的日常生活瑣事,持續干擾著會議的進行,在一片嬉鬧中適時調侃了嚴肅的生命課題。

 

若《十二》只是要對死刑議題重新探討,即使關注所有面向,不過是將臺灣當下社會觀點濃縮後再現,無法跨出臺灣對於死刑的樊籬定見,也讓場上爭辯流於形式,倘若僅就法律制度、人權意識進行評判,仍舊缺乏對於生命意義的深入挖掘。因此,陪審員最終無法達成一致立場,無法定調的結局,突顯了人類對於死刑議題思考的有限性。然而再撥開層層雲霧後,堆疊而出的是更多對於生命的矛盾與困惑,是否在看見犯罪者被施以鞭撻處死,我們便能抹除心中的恐懼不安;又是否在望見犯罪者內心的苦痛爭扎,我們便能安然釋懷、坦然接受;還是生命從來就不是操之在己,我們不斷地遺失,不斷地尋找。種種情境,直入內心,窺敲著每個人心底深處的生命疑問。

 

誰有資格審判他人的生命?生命的決定權,究竟落在誰的手上?當一群審判者關起門來爭執辯論時,是否存在著公平正義?而當陪審員面對自我生命時,又該如何做出正確的裁處?十二位陪審員,形象各異且張力十足。可見焦躁者,面對兒子自殘,只想儘快結束會議回家處理。有嚮往留法學子,為了堅持減刑而落淚。有幼稚園教師,極力處理會議秩序,卻無來由的情緒失控。有時常被遺忘的男子,努力順應著多數人的意見。還有一位中年婦人,說服眾人減刑之必要,卻不得不放棄妥協。衝突暴力在隱閉的四方空間裡一觸即發,討論的議題也隨之失焦,讓生命陷入弔詭式的存在與操控。

 

編劇張敦智文字功力精湛,條理清晰,在處理極具爭議複雜的話題下,有效能的梳理脈絡,不拖沓,即便尾聲響起,觀眾依然不發一語,尚且耽溺在那場風暴般的辯論裡,似乎期待能接收更多的議題聲浪。這不是一場「黑/白」二元對立的戲齣,而是一場回望與找尋生命的過程,引動觀眾內心的不再是偏頗的成見,而是洗禮過後對於生命溫度的重新凝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