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布袋戲團所面臨的時代困境-《寶蓮燈前傳-母子緣》

傳統布袋戲團所面臨的時代困境-《寶蓮燈前傳-母子緣》

傳統布袋戲團所面臨的時代困境-《寶蓮燈前傳-母子緣》

  • 2019-08-07

中華戲劇學會專欄藝評人: 林哲立                                                                                                                                                         

演出團隊:昇平五洲園

觀演時間:2019年07月13日(六) 19:00

觀演作品:《寶蓮燈前傳-母子緣》

觀演地點:雲林縣北港藝文中心 ( 雲林縣北港鎮公園路66號  )

劇照提供:昇平五洲園提供

 

 

《寶蓮燈前傳-母子緣》演出前,昇平五洲園團長引言提到,此次演出乃參與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之計畫,除了原本團員外還加入新進藝生。演出場地更由室外搭棚移動到專業的室內劇場。因此,在年輕新血加入與專業設備升級的情況下,傳統布袋戲是否能展現出不同以往的風貌,頗令人期待!

 

此次演出雖命名為著名中國傳說《寶蓮燈》的前傳,然而其實是編劇藉由其中「沈香劈山救母」的故事為發想,並結合《搜神記》卷十三中「巨靈徒手劈山」的概念,所創作出的虛構前傳。為何說是概念呢?在《搜神記》中提到河神巨靈,徒手將原本相連的華岳兩山一劈為二,然而在此劇中,巨靈神則手持二郎神的開山神斧,打敗劇中反派巨石魔人,使得原來因受黑龍母子親情感動而放祂們一馬,即將遭天庭魂飛魄散的祂,得以將功贖罪,轉生到因懷上凡人子嗣而被困桃山的華山三聖母腹中,因此得以日後劈山救母。東方神話中的神明本就常常在各個故事中客串來去,這樣的方式是創新、傳統或是生搬硬套,就交給讀者與觀眾自行定奪了。

 

就劇情而言,整體來說十分粗糙,並且不時套入一些與劇情無關卻與時事結合的搞笑橋段,以及教化人心的對白。例如:發大財、抓龍是臺語按摩的雙關、與樂手互動鼓勵觀眾拍手,這些橋段若是於野臺使用,或許有較好的效果,但是在觀眾相對拘謹的室內場地,反而使氣氛尷尬。劇情也有不合理的地方,例如:由天地日月精華幻化而成的巨神靈,刀槍不入、百毒不侵、沒血沒淚,因此征戰沙場無往不利,然而卻被黑龍母子的親情打動,覺得自己無父無母無法體會人倫親情,突然悲從中來。雖然親情感動天、百善孝為先,但是用這樣的表現手法,雖然能理解,說服力卻不足。第二個不合理的地方是看似無敵的巨石魔人,居然在關鍵時刻自行爆料打敗自己的方法,必須要有妖怪心甘情願的死在開山斧下方能開啟神祕力量。既然這個祕密說出來對祂沒好處又為何要說呢?如果是二郎神趕到現場救援並親口傳授,是不是能更合理一些?

 

表演者的部分,大致分為前場與後場。或許是由於配合藝生學習進度,當日操偶並不細緻,例如各角色身段、聲音、打鬥場面,皆十分簡易,並無別出心裁或是另人驚艷之處,望能精進操偶技術以增加表現力。後場部分,鑼鈔手表現穩定,音色節奏的掌握上有不錯表現;板鼓手在演出中大致流暢,然而打擊基本功部份,仍顯生澀,音色不穩定,特別是弱奏或是漸弱的速度掌控可再平均,節奏部分稍不穩定,特別是與文場配合時,為配合提絃,節奏不穩,時有不肯定之感,然打擊樂器扮演著穩定速度的角色,應更肯定以助於穩定速度;絃吹部份則由兩名藝生輪流演奏,由於程度的落差,整體品質不穩定。官話演唱的部份由女生獨唱全場,男性角色亦然,突兀並且演唱多有瑕疵。

 

舞臺技術部份也有許多能調整的地方,例如此次演出有較大的戲偶,然而舞臺的景框卻無特別放大,造成戲偶被屏蔽的情況;燈光雖移入專業場地,然而整體設計並無相對提升,保有五光十色的金光布袋戲傳統風格,炫目華麗卻令人感到紊亂刺眼;音響部分則是音量過大,並且配樂充斥整個演出,十分嘈雜;多媒體部份並非簡易的投影,以動話方式呈現,算是精美,然而許多時間點並無與偶戲搭配成功,稍嫌可惜。前段提及當野臺演出移入室內,搞笑橋段稍嫌尷尬,此段落亦提及舞臺技術設計方面的調整建議,可見當戶外演出移入室內的時候,無論是演出形式以及表演審美,都有調整的必要才能適應場地特性並優化演出品質。

 

總體而言,此次演出無論從編導、前場、後場、技術應用各方面,若以現代劇場的觀點來看,都有進步的空間。在在顯示出了傳統戲曲除了演員樂師的傳習以外,其他方面也必須與時俱進,才能順應時代潮流得以生存,不被淘汰。建議除了前後場的培訓,亦必須邀請其他編導人才或偶戲團隊交流學習,方能為傳統劇團注入活水,立於傳統的基石上,發展出在藝術層面上更精緻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