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雨港女人的生命之歌-《麗晶卡啦OK的最後一夜》

一首雨港女人的生命之歌-《麗晶卡啦OK的最後一夜》

一首雨港女人的生命之歌-《麗晶卡啦OK的最後一夜》

  • 2019-02-17

中華戲劇學會專欄藝評人:林哲立                                                                                                                                                                                        

 

演出團隊:躍演VMTheatre

觀演時間:2019 年 01 月 12日19:30

觀演作品:《麗晶卡啦OK的最後一夜》

觀演地點:華山1914文創園區-烏梅劇院

 

卡啦OK是臺灣人共同的文化記憶,然而,對於大部分年輕人來說,卻是一個未曾涉足的陌生場所,在那片薄薄木板之後的神秘世界到底是什麼樣子呢?躍演劇團《麗晶卡啦OK的最後一夜》從老闆娘陳麗卿的角度,唱出這些女子不為人知的辛酸故事,並將基隆港的歷史與當地卡啦OK產業的興衰作聯結,引領觀眾看盡基隆發展的潮起潮落。

 

越在地越國際 濃濃臺味引共鳴

2018可以說是臺灣音樂劇爆發的一年,許多劇團甚至開始與韓國交流,以邀請創作人才或是直接購買版權的方式,提升戲劇水準甚至成為賣點。(林采韻,2018)然而在絢麗的外表下卻缺乏與生長土地的連結,娛樂性十足卻不見臺灣特色,難以引發情感共鳴。躍演劇團反其道而行,《麗晶卡啦OK的最後一夜》延續躍演劇團一貫的本土精神,劇情以臺灣文化為背景,臺語為演出語言,MIDI為音樂元素,精妙的融合國臺語經典老歌、黃梅調、牽亡歌,將濃濃臺味給好給滿。

 

看似大雜燴的拼盤組合,卻由於編劇詹傑精巧的安排、演員們自然的演技,以及設計團隊將整個烏梅劇院變身一間超大卡啦OK,一切事件的發生是如此合理,說服觀眾一起笑一起哭。整齣劇原創音樂的比例大概是百分之五十,雖音樂原創性不足,但運用了流行歌能代表時代共同記憶的特點,反而彌補了觀眾對於新創音樂劇歌曲不熟悉的問題,成功煽動觀眾情緒。原創歌曲的歌詞寫得絲絲入扣,李哲藝譜寫的音樂即使用MIDI編曲也不失渲染力,才第3首歌《像阮這款查某人》就讓我熱淚盈眶。

 

循序漸進塑造角色立體感 成功跳脫西方音樂劇框架

劇情結構摒棄西方音樂劇主流英雄之路架構,運用循序漸進的手法增進觀眾對角色的認同,再用麗卿面對事件的選擇塑造角色立體感,走出新模式卻依然完整精彩,成功跳脫西方音樂劇框架,在華文音樂劇中十分難得。除了故事結構本身,詹傑十分擅長運用影劇經典語錄手法,以及從小物件及日常事件中帶出深刻情感。整個故事結構共分四段,第一段揭露這些小姐們的人生困境與刻劃彼此間的姊妹情深,引發觀眾對角色的認同。第二段述說基隆的往日繁華,各店奇招百出吸引客人,表現麗卿高超的交際手腕。第三段以經營困境展現麗卿誓死捍衛安樂窩的決心。末段則是強化麗卿堅毅、獨立、重感情的臺灣傳統女性原型。結局則有8個,本場是由蕭景鴻飾演小玲的兒子,陪伴麗卿面對病魔,溫馨收場。

 

澎哥男身女魂 精準演繹傳統臺灣女性原型

從出場到謝幕,反串女角的澎恰恰(澎哥),令我發自內心的被說服他就是一位如假包換的女性。在訪談中,澎哥提及他由於幼年觀賞歌仔戲的經驗,小生多由女性裝扮,因此早就心生挑戰反串之意,盼能詮釋傳統臺灣女性認命堅韌的形象,卻由於早期臺灣社會較保守而作罷,直到在《麗晶》一劇才得以償願,角色詮釋上他特別注意收放的拿捏,才不會讓此劇變成一場綜藝秀。(柯智豪音樂工作室 Blaire Ko Music Studio,2018)

 

反串在中西劇場發展中早已是常見現象,緣由多與當時政治或環境對於特定單一性別的限制有關,反串成為挑戰社會觀念或順應政策以生存的手段。(沈惠如,2009;Schacht & Underwood, 2004) 隨著性別平權意識抬頭,雖澎哥的反串演出對於挑戰社會價值的意圖較淡,但與他的訪談連結後仍具某種時代意義,特別是在2018年才剛經歷婚姻平權公投的臺灣。《麗》劇可以說是臺灣第一部由男演員反串擔任女主角的音樂劇,並且訴求呈現原型(Archetype)說服觀眾,並非藉由誇大女性刻板印象(Stereotype)而製造娛樂性。這也是為什麼,即使《麗》劇有著變裝、華麗歌舞,仍無法與變裝皇后(Drag Queen)劃上等號的原因,變裝皇后秀必須兼具展演(Performance)以及滑稽模仿(Parody)的特質。(Schacht & Underwood, 2004)

 

舞臺應用途破場地限制 互動性十足說服觀眾

烏梅劇院中間兩根柱子造成的視線遮蔽,往往對觀演造成干擾。這次的舞臺搭建在場地中央,將觀眾席分散在柱子兩側,並且將觀眾席第一排設置成了包廂,烏梅劇院變身超大卡啦OK,運用沉浸感增加互動性。雖面臨了背臺的挑戰,導演安排了恰當的走位、平衡兩側空間運用的比重,成功克服了場地的先天不良。再者,演員對於場域的認知十分明確,使觀眾於場景當下的存在與否轉換於無形之間。

 

從場地、音樂、到劇情橋段,《麗》劇無時無刻都在跟觀眾進行緊密的溝通與催眠,觀眾時而化身歌廳內的顧客,時而抽離成旁觀者。例如:阿芬將酒杯交到觀眾手上,要開始唱歌的空檔,補了一句「我今天感冒喔!你不要真的喝!」;麗卿跟觀眾即興的聊天,問觀眾「你18了嗎?」「旁邊這位是你老婆喔?」;惡搞版黃梅調中,不但翻轉梁祝故事情節,還結合了灌酒的橋段,現場歡聲雷動。觀演的當下,觀眾彷彿身歷其境,心中感到的喜悅並非是同理角色的快樂,而是一同作樂。麗卿、阿芬、如意、小玲已經不僅是一個個角色,而是存在當下活生生的人。

《麗晶卡啦OK的最後一夜》故事由基隆曾為世界第七大港的歷史出發,連結臺灣人熟悉又陌生的卡啦OK產業興衰,帶出鄉土情感;音樂素材選用伴唱帶常見的MIDI伴奏,並運用流行歌曲伴隨集體記憶的特點,進行溝通;最後再運用舞台設計、演出橋段、演員演技去增加互動性,說服觀眾。此劇看似一場金曲串燒歌舞秀,但經過分析後卻是一部面面俱到、別出心裁的臺灣音樂劇。躍演劇團導演曾慧誠表示,《麗》劇是與2月即將演出《阿波之音》日本劇團52PRO!的交流劇目,即將到日本進行公演。優秀的臺灣作品能帶著本土文化至異國交流,自然是樂見其成,然而如何將由於臺灣文化與在地觀眾產生的連結點,同樣的傳遞給日本觀眾形成溝通,應會是一大挑戰。

 

參考資料

沈惠如 (2009) ‘乾旦坤生的性別投射與人生展演——以電影《霸王別姬》、《梅蘭芳》為例’,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通識教育中心:2009性別文化與通識教育研討會。基隆,中華民國,4th June。Available at: http://203.64.136.230:8080/ir/handle/987654321/593 (Accessed: 18 Jan 2019)

林采韻 (2018) ‘原創音樂劇大爆發 卅年發展迎「高點」?’ PAR表演藝術雜誌。Vol.312 (Dec), pp.70-71.

柯智豪音樂工作室 Blaire Ko Music Studio (2018) 澎恰恰:資深藝人藉音樂劇跨性演繹台灣女性多重樣貌 Available a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wgM3q8TNUY (Accessed: 18 Jan 2019)
Schacht, S.P. & Underwood, L. (2004) The drag queen anthology the absolutely fabulous but flawlessly customary world of female impersonators, New York: Harrington Park Press.